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cf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vhosts/hkguolinqigong.com/www-uat/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dd-search-to-menu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vhosts/hkguolinqigong.com/www-uat/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forms-lite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vhosts/hkguolinqigong.com/www-uat/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記憶中的爸爸媽媽 – 寫在紀念郭林新氣功走上社會五十週年的日子裏

兒女眼中的郭林老師

記憶中的爸爸媽媽 – 寫在紀念郭林新氣功走上社會五十週年的日子裏
兒子林健(美國)

 

 

“仿彿已經十分遙遠,十分遙遠了,那已是過去了的,過去了的許多情景。“ 摘自《雷鋒之歌》- 賀敬之

 

自從專委會開始發起「紀念郭林新氣功走上社會五十周年徵文」以來,我就開始構思要怎樣落筆,曾有過幾個思路,卻都放棄了。 有的是因為和別人的徵文內容撞車,有的是我以前在雜誌上發表過。在生活中,我是一個隨意的人,我不習慣把家收拾得像酒店那樣整潔,著裝也屬於不修邊幅一類,唯獨對一樣東西我十分在意,那就是我寫的文字(碎片化的微信不在此列),雖然還不到潔癖的程度,卻不肯敷衍了事。以前還用手寫書信的時候,每每鋪開紙筆,我會端坐許久,彷彿要等對方在虛空中出現,才能奮筆疾書,一氣呵成,真的像“見字如晤。“一直到今天,我才確定用這個題目,講述一些記憶中的爸爸媽媽的往事,但願這些零散的碎片,能反映出他們的光輝。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家裡的結構是“嚴母慈父”。通常,爸爸總是對我疼愛有加,媽媽卻總是批評教育我,但也偶有例外。

 

記得在四歲那年,跟爸爸學攝影的一個學生來家中做客,飯後閒聊的時候,爸爸突然拉開我的抽屜讓客人參觀,那可是男孩子的抽屜啊,彈球、糖紙、洋畫兒、煙盒、捲邊兒的小人書、寫過字的紙,都是我的寶貝,散亂地把抽屜塞得滿滿的,客人還沒來得及說什麼,我羞紅了臉,光著腳, 一腳把抽屜踹了回去。爸爸一個耳光打過來,把我打得原地轉了一圈,跌坐在地上,聽不到聲音,也沒有哭,傻傻地張著嘴巴,彷彿一切都靜止了。這時,我看到媽媽一下子擋在我面前,像是保護幼獸的母獸,對爸爸激烈地喊著什麼,但我還是聽不見。媽媽轉身在餐桌上拿了杯涼開水,放在我嘴邊,餵我喝了一口,又拍了拍我的後背,我這才回過神,哇地一下放聲大哭,瞬間恢復了聽覺。那是記憶中爸爸第一次打我,也是唯一的一次。成年以後,我常常奇怪自己為什麼對這件事記憶如此深刻,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好奇,和爸爸閒聊時問他:“爸爸,您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您打過我嗎? “爸爸一臉茫然地笑了笑:”沒有吧? 我打過你嗎? “我接著問:”那天,我讓您在學生面前特沒面子吧? 爸爸還是笑笑:“我都不記得了。 “問這話的時候,我已是五十四歲,爸爸已經九十歲了。 那早已不是刺,是化作甘醇的酒。

 

記得也是在我四五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去陳真公(注 1. )家中做客,他家住在西單附近的一個院子里,客廳里放著粵語唱片。 飯後告辭出來,主人送出院門,剛一轉身,我就用劍指對著爸爸,煞有介事地學著剛才聽到的戲文念白:“李陵,你真是好藉口啊! 你聲聲怪漢王,便可以卸責任? 漢王縱有不是,難道國家你都痛恨? 須知道君王也有千秋日,但是祖國山河好似一盞不滅明燈。“爸爸聽著欣賞地看著我,我大受鼓舞,搖頭晃腦地又要來一遍:”李陵,你…“媽媽一巴掌拍在我腦袋上:”不可以這麼講爸爸,沒禮貌!“也是多年以後,我在網上找到這段念白,竟然和我記憶中的一字不差,我放給爸爸聽,我問他:”爸爸,那年您和媽媽帶我去陳真公家做客,出來時我就會背這段了,指著你念,被媽媽罵,您還記得嗎?爸爸依然是笑著說:“不記得了,陳真公教過我書法,你小時候好聰明的。”

 

寫到此處的時候,我放下手機,在院子裡望著藍天白雲,嘴裏念念有詞:“李陵,你真是好藉口啊…” 童年的記憶甜美又惆悵,彷彿開閘洩洪的水庫,一發不可收拾。我不敢沉浸其中,趕緊回到書房。

 

文革初期,家裡很早就被抄家了,開始還知道是哪來的人,到最後就根本分不清是哪個單位的了。爸爸被關在單位辦學習班不能回家,媽媽也參加學習班,倒是可以每天回家,但每天都要帶100 份小報,賣完第二天再把錢交回畫院。於是,媽媽每天下班到家,我就用小書包裝上報紙,從禮士路附近的鐵一區,走到西單路口東北角(現在民航大樓西邊),坐在地上賣報。那時的小報都是各單位的什麼兵團、戰鬥隊自己油印的,一分錢一份。可能路過的人看我是個孩子,我每天總是賣得比旁邊的人賣得快。我每天還能邊賣報邊流覽一下內容,像《箭桿河邊》、《清江壯歌》、《武訓傳》這類作品的梗概,我都是從小報上看來的。

 

一天下午,媽媽回來的早些,很鄭重地問我:“阿健,你敢不敢去二七劇場看看你爸爸? “我點點頭,拿起報紙轉身就往外走,媽媽叫住我:”見到你爸爸別多說話,就問他身體怎麼樣?告訴他我們全家都好。“二七劇場是爸爸工作的鐵路文工團所在地,我從小就經常出入,路熟得很,離我家也就一站多地吧。到了劇場門口,傳達室室平時很熟悉的叔叔不讓我進,說:“你爸正參加勞動呢,過一會兒就過來,你站在門外能看見。“過了不久,從劇場後面真的走過來一群人,每人手裡拿著大掃帚,打掃劇場前院,我一眼就看到了爸爸,他低著頭掃地,周圍的人也都低著頭掃地,沒有人說話。我低聲叫了幾聲,見他不抬頭,便不敢再喊,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希望他能抬頭看到我。就這樣,他低頭掃地,我隔著大門的欄杆看著他,過了十分鐘,也許二十分鐘,他就是不抬頭,還是傳達室的叔叔走出來,大聲咳嗽了一下,爸爸終於抬起頭,朝大門口看了一眼,我連忙跳著揮手,爸爸看到我愣了一下,臉上泛出一絲微笑,又馬上低下了頭,繼續掃地。我繼續站著,等著,直到那群人轉到樓后,也沒再看到爸爸轉身看我。當天賣完報紙回到家中,媽媽迫不及待地問我:「你見到爸爸了嗎?他瘦了吧?你怎麼說的?“我不敢說實際沒和爸爸說話,只好撒謊:”見到爸爸了,他挺好的,沒瘦,說讓家裡放心。“那一刻,我沒有因撒謊而羞愧,反而覺得自己像小英雄雨來。

 

幾個月後,爸爸從學習班被放了回家,我也不用再去賣報了。那段時間里,家裡沒什麼客人,只有住在附近廣電總局老302宿舍的鄭漢城哥哥經常騎車過來看望一下,有時不進門,就跨在自行車大樑上匆匆說幾句。記得有一次,爸爸囑咐他路上小心,他指指掛在車把上的武裝帶,很是英武。他比我大很多,算起來有十幾二十歲,不知什麼原因不良於行,可能是小兒麻痹症,他是印尼華僑,據說是很出色的男中音,我沒有聽他唱過,但聽說話聲音是那種很厚重自帶共鳴的,他的夫人李寬容,也是印尼華僑,說話柔聲細語的,給人婉約賢淑、小鳥依人的感覺。

 

多年以後,到了2012年,我要去香港出差,臨行前爸爸拿出一個紙條,讓我按地址和電話去找找鄭漢城,說他的電話很久打不通 ,寫信也沒有回,不知是不是病了或是搬家了。 當我幾經周折,終於聯繫到他的時候,當即約好第二天晚上去他家見面。

 

當我如約而至的時候,鄭漢成哥哥已經等在門裡,門大開著,他坐在輪椅上,見到我後,他連聲地叫著我的名字:“阿健,阿健,你長這麼大了? “他張開臂膀,緊緊地擁抱著我,不斷地拍打著我的後背。當他鬆開手,請我落座時,我看到他的淚水已經盈眶欲滴

 

這是一間不大的門廳,進門右拐,擺著一架立式的鋼琴。除了琴凳,旁邊只有一個譜架,一把椅子。鄭漢成哥哥讓我坐在椅子上,鄭夫人端給我一杯紅茶,略為寒暄了幾句,就安靜地坐在琴凳上,他把輪椅搖到琴凳旁邊,久久地凝視著我,我也仔細端詳著他,他長得寬眉闊鼻,相貌堂堂。如果用貝多芬和香港演員劉青雲的頭像合成出來就是他現在的樣子。只是少了些剛毅,多了些溫情,上半身很魁梧,下半身用薄毯蓋著,看不不大清楚。

 

“阿健,我們有多久沒見了?“過了許久,他開口問我。

 

“六九年初,就是珍寶島打仗那年,我們搬家離開鐵一區,我就沒有再見過你們,已經40多年了。“我邊回憶著邊回答。

 

“昨晚,我接到你的電話後,一宿沒睡好,老是想起你爸爸媽媽,和你小時候的樣子。“他從譜架上拿過一個紙盒,打開遞過來讓我自己拿:”吃朱古力吧,我記得你小時候最愛吃的,林叔叔也愛吃。”

 

我拿起一塊:“我爸爸到現在也愛吃甜食。“依稀想起當年他給家裡送過巧克力和芝士。

 

“我知道的,你媽媽好疼你爸爸的,有什麼好吃的都留給他吃。你阿嬤就最疼你,疼你疼到煳的。“

 

可惜我無法寫出粵語的準確譯文,所以也就無法將那晚我們三人的對話和情感精準地地表達出來,但就是那樣的一個場景:柔和的燈光下,我們三個人成三角形坐著,不時會笑聲朗朗,不時會感慨歎息,不時會沉默不語。

 

那一晚,我們聊了很多往事。他說他年輕時曾和我媽媽學過打坐,很快就打通了小周天,媽媽誇他悟性高,他還說他近來在學習佛經。我問他看過什麼,他說最近在看金剛經,當他知道我曾出家為僧,便一再的讓我給他講解。

 

當我告辭離開的時候,他還是把門全部打開,坐在輪椅上,在門裡淚眼朦朧地看著我,一再叮囑我:“回去告訴你爸爸,我很想他。 你下次來香港一定要來看我。“鄭夫人送我進電梯時,低聲告訴我,他幾年前得了癌症,目前身體不是很好。

 

回到文革中,爸爸從學習班回來以後的日子里,他雖然可以每天回家,但門口的大字報,還是刺眼地貼在那裡。不時的還會有新的貼上來。 那個時候家裡三面有窗,我曾數過,一共有108塊玻璃。被附近的小孩子砸得不到八塊,還經常有石塊什麼的扔進來。冬天裡只好用床板頂在窗戶上。 但依然還是很冷。 就這樣無奈之下,我們搬離了鐵一區,來到了蘇州胡同的文工團宿舍,兩年之後,郭林老師從這裡開始到東單公園公開傳授她創編的新氣功療法。

 

注1: 陳真公是郭林老師的友人,曾短期教過林曉老師書法,即陳銘樞(1889年-1965年),字真如,廣東合浦曲樟(今屬廣西)客家人,北伐將領,抗日名將。從軍而信佛。任民國政府軍事委員、廣東省政府主席、代理行政院院長,建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系民國時代國民黨上將,鐵四軍的元老。民革的創始人之一。